如果说夏天的快乐是空调给的,那夏天的烦恼就是奶茶里满杯的冰块给的。这个夏天,“一杯奶茶半杯冰,三口见底”不知惹恼了多少打工人。好不容易被冰奶茶降下的火又被杯子里大坨大坨的冰块给升上去了。最近,就因为这“半杯冰”的事儿,蜜雪冰城阴阳怪气起了瑞幸,狠狠帮网友出了一口恶气!咖啡圈的魔幻比正在上映的《封神榜》还刺激:冰不再降温,而是窝火。这位江苏的网友发帖称,在瑞幸咖啡买的两杯拿铁,三分之二全是冰块,喝两三口就没了。并且表示当时用券下单,没有去冰选项,点的是正常冰,到手咖啡可能不到半杯。难道是咖啡太浓,瑞幸加冰怕消费者头晕、心慌、血压高?显然网友们并不这么认为,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位网友的遭遇立刻引发了全网感同身受。在#瑞幸咖啡三分之二是冰块两口喝完#热搜话题下,怨声载道的网友揶揄道:虽然不知道我遇到这事儿会不会有勇气与瑞幸硬刚到底。但要是罗永浩遇到了,要么直接在店里自扇耳光,要么复刻怒砸西门子的辉煌。结果“正义使者”蜜雪冰城也看不下去了,下场围观消费者不满,阴阳怪气起了瑞幸。虽然明眼人都知道,雪王不止logo变黑,这回真的被黑了。但还是有“老实人”网友表示: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些账号全部是别人反串呢?点进去看都没作品,也没认证也没粉丝……但显然,网友们就乐意惯着雪王,爱里长大的雪王,想干啥都行。毕竟她才六块钱一杯,她能阴阳吗?只不过是实话实说罢了。是啊,我们小雪才多大啊,你们一个个十几二十块的跟我们六七块的小孩计较什么。网友们纷纷表态:是朕,是朕执意要独宠雪妃,为什么不恨朕。很难想象,一场如此“高端”的商战会引发全网站队雪王。但面对如此“偏袒”的“上帝”,瑞幸也只能默默吞下这波阴阳怪气。作为一个咖啡、奶茶资深爱好者,我常游走于各大饮品门店,也曾为半杯冰块深深恼怒。古希腊哲人西塞罗说,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只有愚人,才会执过不改。早在今年3月,瑞幸就因为“半杯冰”事件引发过一轮舆论风波。站在这个角度去看,并不难理解瑞幸遭遇阴阳怪气之后全网的“添油加醋”。“不仅咖啡,所有奶茶都是冰比水多”、“拿铁就是冰里找咖啡喝”。面对这个普遍问题,但瑞幸显然暂时性丢失了“消费者上帝论”的信仰。客服回应称,门店饮品均按照统一程序制作,有固定杯量。其后,又称会将此现象反馈给相关部门,加强对门店的培训管理。虽然我不知道瑞幸这个所谓“固定量杯”的依据在哪里,合理性又在哪里?但从小半年过去,“半杯冰”的状况依旧没改变的现状来看:既然瑞幸选择了“聪耳不闻”,那消费者就有权选择倾斜“正义的天平”。与其说这是习惯于站在上帝视角审视一切,以毫无瑕疵的“圣人”标准要求他人的网友这次却“意外”偏袒了蜜雪冰城。不如说这是舆论对瑞幸屡教不改的反噬,亦是瑞幸选择“半杯冰”必须付出的代价!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茶饮店点单似乎都有一个潜规则:半杯都是冰,少冰不满杯。正如瑞幸官方的理由似乎也十分充分且合理:门店饮品都是按照统一程序制作,有固定杯量。这么说好像也没毛病,冰加少了的确会影响口感和味道。而且不少咖啡店应该是研究过并且有一定结论的。“我在咖啡店打工,奶和咖啡比例是固定的,少冰就把冰块和奶一起摇成碎冰,去冰就拿水补满,咖啡浓缩液是固定的,很少用牛奶补,配比不一样会影响口感”。但这明显有些“本末倒置”的意味了——为了所谓的“口感”,带来了极差的消费者体验。我都不知道该夸品牌坚守,还是该骂品牌“死心眼”了。但相较于瑞幸的“直接”,奶茶圈的另一位网红茶颜悦色则将这种“死心眼”上升到品牌PUA哲学的高度。和瑞幸们坚持的“一杯奶茶半杯冰”类似,茶颜悦色至少从2018年以来就遭受网友“一杯奶茶,半杯泡沫”的疯狂吐槽。但5年来,茶颜先是提醒消费者“非必要勿打包”,后又发布4000字长文科普品牌的“泡沫哲学”。直言“泡沫是茶颜的灵魂”,还将“泡沫”上升到关乎品牌生死存亡的高度。表示如果哪天大家都认为沫泡不是我们作品的一部分,那没了作品灵魂的茶颜就真的可以关门了。话说到这份上,茶颜的意思再明显不过:泡沫我是不可能去的!如同星巴克对于“第三空间”的执念一样,新茶饮们都在用“为你好”的说辞制作一杯并不那么令消费者满意的奶茶。一杯奶茶或咖啡,半杯冰或泡沫,哪怕你不认同,但成了某种“标准”。你当然可以将之理解为“日本匠人”或“奢侈品式”的坚守和执拗。消费者们不理解的是,一块冰而已,去掉又如何,他们关心的是二三十元的价格买的“量”到底足不足,至于口感如何那是另外一回事。茶颜们不理解的是,我时刻都在为消费者获得更好的产品体验而努力,为什么因为“一块冰”得到了从来都是质疑与嘲讽。就好像从来没有人纠结一杯蹲在村口用大碗喝的咖啡到底是不是咖啡一样。参考资料:
1、潇湘晨报:一杯咖啡半杯冰再度引发吐槽!填满冰块为何成了商家常规操作?
2、厨房人类:“半杯都是冰”的奶茶,坑过多少年轻人?
3、新京报官微:一杯咖啡半杯冰,这是卖冰还是卖咖啡?